Northland分析师Gus Richard表示,他预计AMD的季度营收将达到或高于指引的高端,受服务器CPU和客户端个人电脑市场份额增长以及人工智能营收持续增长的推动。Richard还指出,在强劲的企业市场和人工智能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的推动下,AMD预计第四季度的收入将高于市场预期。
1959年,山东青岛的张女士在博物馆参观时,被一件青铜器吸引。看着熟悉的颜色与造型,张女士忍不住地犯嘀咕:“这东西像是和我家盛米碗是一体的,连花纹都几乎一样。”
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,张女士立马赶回家,证实之下才发现,家中的盛米碗竟是西周青铜器颂簋!
西周的青铜器凝聚了中国古人的智慧,距今年代久远所以现存的青铜器十分稀有。张女士家中的青铜器名为“颂簋”,是古代一位西周官员的物品。与张女士家将颂簋用来盛米一样,在西周时期,颂簋的主要用途也就是盛放食物。
展开剩余75%但按照古人的文化底蕴,颂簋却又不只是盛放食物那样的简单。同时,它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礼器,多用于重大的宴会和祭祀场所。
古人对文物的划分十分严格,“簋为双,鼎为单”,颂簋其实是由两个部分组成。一部分是它的中心,另一部分则是它的“帽子”,也就是颂簋的盖子部分。博物馆中展览的,是颂簋的中心部分,张女士家中的则是颂簋的盖子部分。
那么,如此重要的青铜器具为何会一分为二散落各处?张女士家又是如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得到了颂簋的盖子?
颂簋是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,但所展出的颂簋并不完整也是博物馆的一大遗憾。为了找到颂簋的另一部分,博物馆也花费了不少心血,但仍旧没有得到可靠消息。说起颂簋的“近代史”不得不提到山东的一位大户人家。
山东省黄县的丁氏家族,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家族,丁树桢就是出于此也是早期颂簋的持有人。丁树桢是山东首富,当铺生意遍布大江南北。见过无数珍宝的丁树桢,单单对青铜器兴趣深厚,家中青铜器具居多,但最得丁树桢喜爱的还是颂簋。
本以为丁家家大业大,定能将这样的宝贝传承下去。可时局动荡,抗日战争爆发后,丁家家道中落。经济上的不足引起手足争端,丁家两兄弟都想继承丁树桢的颂簋,毕竟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。
就这样,两兄弟为了颂簋闹得不可开交,甚至不惜大打出手,谁也不肯让着谁。最后,只得请出族中老族长出面主持公道。老族长言:“这颂簋的两部分,就像丁家两兄弟。即可独立存在,也可合二为一。如今只管一人拿一部分去,切莫为此伤了兄弟情谊。”
如此,两兄弟才放下争执各退一步。由于战争原因,丁家也只能四处逃躲。为了更好的保护青铜器,持有颂簋中心部分的丁家人决定将它捐给黄县古物委员会,让国家来保护文物。
1954年,山东博物馆建立,颂簋的中心部分自然而然转入了博物馆。那么,如此重要的颂簋盖子怎么会出现在张女士的家中?张女士与丁家又有什么关系?
得知自家盛米碗真是青铜器时,张女士自己也大吃一惊。想不到自己十几年用的盛米碗,这样的价值连城。当被专家询问颂簋盖子如何而来之时,张女士坦言道,自己的丈夫就姓“丁”,这其中可能有些许联系。
原来,张女士的丈夫就是丁家的后代。如此重要的青铜器在他们手里,也就说得通了。只是张女士的丈夫也没有想到,这个“不起眼”的日常用品,就是祖上的宝贝。
得知颂簋背后的渊源,张女士和丈夫决定,将颂簋的盖子部分捐赠给博物馆,让颂簋成为完整的一部分。他们坚信,只有国家才能更好的保护好文物。张女士和她丈夫的行为,值得点赞,同时也激发了许多国民的文物保护意识。
在博物馆收入颂簋盖子后,专家对颂簋进行了进一步的考究。在颂簋的盖子上发现了西周铭文,这对西周文化的发掘又前进了一步。
通过铭文,专家了解到颂簋并不是“颂”类唯一的文物,它是“颂”类青铜器中的一件。其他还有两件分别为“颂鼎”和“颂壶”。经专家考证,“颂鼎、颂壶、颂簋”都是出自西周名为颂的官员之手。
颂研制出这三种青铜器,一方面是为了答谢周天子的册封,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颂家能够流芳百世。但随着历史大潮流的发展,颂家也逐渐淹没在洪流之中。幸运的是,蕴含古人智慧和文化的青铜器还能被考究股票配资平台排行,这让现代的我们,也能了解和体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。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