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料显示,N保隆转信用级别为“AA”,债券期限6年(第一年0.10%、第二年0.30%、第三年0.60%、第四年1.00%、第五年1.50%、第六年2.00%。),对应正股名保隆科技,正股最新价为38.25元,转股开始日为2025年5月6日,转股价为40.11元。
资料显示,洛凯转债信用级别为“AA-”,债券期限6年(第一年0.20%、第二年0.40%、第三年0.80%、第四年1.50%、第五年2.00%、第六年2.50%。),对应正股名洛凯股份,正股最新价为14.48元,转股开始日为2025年4月23日,转股价为15.45元。
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“不孕不育”?】近日,医疗博主“许超医生”分享:前段时间,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,说他有个老家的表弟,结婚1年多了一直没有怀孕,想让我给帮忙看一下。他之前也是因为不育来找我看过病,后来有了孩子,后来他身边七大姑八大姨家不管哪家的亲戚,家里有怀不了孕的都来找我看病。
我说没问题啊,来就行了。毕竟,看男性生育问题也是我最拿手的之一。
过了几天,他又给我打电话,说另一个表弟也找他,想看生育问题。
我说没问题啊,来就行了。要是一起来了也不用一个一个交待注意事项了。
“他们互相都不知道对方的事,所以这个还得稍微保一下密”。
“没问题”。
“感觉现在怎么不孕不育的人这么多呢?以前也没听说有谁不顺利的,光我身边这就好多个了”,他说。
说到这个问题,其实很多人也都跟我反映过这个怪现象:总感觉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不孕不育。这到底是一种错觉,还是事实?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“不孕不育”?
1、一部分“不孕不育”的人,属于自找的
这些人其实是混在“不孕不育”大军中充数的。可能他们并未真正的不孕不育,而是家里太重视,太着急了。门诊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,孩子刚结婚几个月,儿媳妇的肚子没有“动静”,婆婆就带着两口子来看病。要知道,不孕症是指一年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,性生活正常而没有成功怀孕。苦口婆心跟他们说等到一年再说,非不听、非要查,结果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什么问题。然后,回去没多久就怀上了。
2、一部分“不孕不育”的人,属于被坑的
现在很多人会在网上搜索一些知识。结果有些女生感觉有点下体不适,搜到比如“宫颈糜烂”可能跟自己的症状很像,就去“XX妇科医院”检查,那里的医生用三板斧套路她,“你这个病很严重!”“你这个病可以治!”“你这个病得花钱!”结果呢,钱也花了,手术也做了,却没看好病。宫颈糜烂,说到底,是过去对宫颈的一种正常表现的错误认识。2008年,本科生的第7版《妇产科学》教材取消“宫颈糜烂”病名,以“宫颈柱状上皮异位”生理现象取代。有些本不该做的治疗和手术,不仅不会对身体有益,还可能导致不孕。
3、一部分“不孕不育”的人,属于“应该”的
为什么说是应该的?因为他们根本没想认真地备孕。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比以前丰富,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。以前也没什么夜生活,有的家庭连个电视也没有,一到晚上没啥事,两口子干点啥呢?算了,盖上被窝造人吧。被窝盖多了,不就增加了怀孕的概率。反观现在呢?我在门诊上经常听到几种吐槽“一玩游戏就在那坐一晚上”;“晚上出去应酬、喝酒一喝就得半夜才回来”;“一下班就累的慌,吃完饭倒头就睡”……等等。看吧?老是出现这样的情况,性生活的次数没都法保障,怎么才能怀孕呢?要有规律的性生活才是怀孕的重要保障呀!
4、一部分“不孕不育”的人,属于拖的
以前都是二十出头就结婚生子。现在呢?“我在玩儿两年”“没有遇到合适的人”“现在事业刚起步,不想结婚生子”……你有理由千千万,身体却是诚实的。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3~30岁之间,耽误几年到了30岁之后,生育力会下滑,到了35岁以上就属于“高龄”了,男方如果也拖到很晚才结婚生育,精子情况也可能不容乐观,那个时候可能出现不容易怀孕、怀孕容易流产、胎儿容易出问题……想想都觉得太可怕了!所以,有生育计划的人如果要想更容易地怀孕,还要早做打算呀!
5、一部分“不孕不育”的人,属于自己作(zuō)的
不健康的生活方式、饮食习惯、环境因素降低了怀孕的可能。抽烟、喝酒、熬夜、久坐、压力大、亚健康状态、生病等等都有可能引起不孕不育。现在的男性精子浓度比几十年前低了一半!有些人去蹦迪泡吧、温泉桑拿,都是在对自己的精子进行“谋sha”。还有人经常熬夜,导致内分泌紊乱,引起不孕不育。
6、一部分“不孕不育”的人,属于筛出来的
以前不怀孕,到医院去可能就是检查一下男方的精子,女方的输卵管、性激素。现在要查的东西多了,对不孕不育的理解也比以前全面,甚至探索到染色体、基因方面。同时,筛查出的先天发育问题也比以前多了。这些看上去“健康”的人,被筛查出来问题,属于怀孕困难的。只有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才能帮助怀孕。
总之,对于一部分刚结婚想要孩子的人来说股票加大杠杆,不要太心急,可以再多尝试一段时间,说不定就能“中奖”。平时要注意健康、规律的生活习惯。如果规律性生活未避孕1年没有怀孕,还是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。